持续推进荒漠化治理!榆林:黄河弯下绘青绿
持续推进荒漠化治理!榆林:黄河弯下绘青绿
持续推进荒漠化治理!榆林:黄河弯下绘青绿夏日时节,记者走进(zǒujìn)府谷县大昌汗镇郝家焉村(cūn),纵目望去,油松挺拔如矛、圆柏苍翠如盾、黄刺玫(huángcìméi)繁花似锦,昔日的荒山秃岭(huāngshāntūlǐng)正蜕变为生态屏障的“前沿阵地”。这是今年榆林推进生态建设的“一县一山头”工程之一,不仅为荒漠化防治树立样板,更以“山头绿(lǜ)”带动“全域绿”,为五年国土绿化行动注入强劲动能。
国土绿化,榆林始终在行动。近年来,榆林聚焦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(huánghé)“几字弯”攻坚战,持续推进“三北”工程体系建设,实现国土绿化“扩绿、兴绿、护绿”并举(bìngjǔ),推动森林“水库、钱库、粮库、碳库(tànkù)”联动(liándòng),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区。
绿化国土,科技引领荒漠化(huāngmòhuà)防治
走进陕西榆林珍稀沙生植物保护基地,如同置身林海,空气中弥漫着林木的(de)清味,林深处的鸟鸣声,仿佛此起彼伏的交响乐。这块现存面积2680亩的基地,主要分为搜集引种(yǐnzhǒng)(zhǒng)试验(shìyàn)区、沙生旱生植物区、沙地植物示范区和(hé)人工生态区四个功能区。经过60多年的引种栽培试验示范,搜集保存了45科500多个中纬度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旱生植物种,园内积累了42块示范样板,保存着我国最早的飞播治沙试验地和西北地区引种最早的樟子松(zhāngzisōng)人工林,目前已经形成乔灌草相结合(xiāngjiéhé)、针阔混交的森林景观(jǐngguān)。
依托(yītuō)这一基地,榆林在飞播治沙、沙荒大面积植树造林、沙漠绿洲建设等方面取得了(le)182项(xiàng)研究成果和配套技术,获得了47项科学技术奖励,建成(jiànchéng)国家长期科研基地、生态站、林木种质资源基因库等8个国家科研平台(píngtái),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科学研究和示范基地。
科学指导(zhǐdǎo)方向,技术支撑发展。随着三北(sānběi)防护林体系(tǐxì)建设持续推进,榆林实现了从(cóng)“沙进人退”到“绿进沙退”的历史性转变,全市林木(línmù)保存面积从60万亩(wànmǔ)增扩到2360万亩,林木覆盖率从0.9%提升至36%,860万亩流沙基本得到治理,年均流入黄河的泥沙量从5.13亿吨降至2.12亿吨,将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。
迈入新(xīn)时代,榆林加大防沙治沙技术攻关力度,有效破解防沙治沙技术难题。大力推广抗旱节水造林、樟子松“六位一体(yītǐ)”、困难立地微地形造林等(děng)适用技术,保障造林质量。选取本土树种搭乘航天载人飞船进入太空(tàikōng)育种,培育太空育种组培苗20多万株。
以制度(zhìdù)为扭力,一张蓝图绘到底
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,榆林就把(bǎ)治沙作为系统工程,推行“沙水田林路、农林牧副渔”综合治理方针,通过引水拉沙造田、改良土壤(tǔrǎng)、建设农田防护林(fánghùlín)网(wǎng)、建设“一平二改三化八配套”的沙漠绿洲,推动三北防护林建设、沙漠绿洲建设、小流域综合治理。
在“三北”工程实施过程中,榆林首创承包治沙(zhìshā)政策,涌现出石光银(yín)、牛玉琴和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等一大批治沙造林英模代表,他们不畏艰难,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榆林人(yúlínrén)续写绿色传奇(chuánqí)。
进入新世纪,榆林先后开展(kāizhǎn)“塞上森林(sēnlín)城(chéng)”提质增效、“国土绿化五年行动”等生态工程建设,出台《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林业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工作的意见》《榆林市生态建设(shēngtàijiànshè)五年大提升工程项目资金管理办法》等文件,全面推行合同造林和工程造林,采取一季栽植、三年交工、三年分期付款方式,年度造林验收(yànshōu)实行单株核算,造林绿化效率和质量(zhìliàng)显著提升。
一任接着一任干,一张蓝图绘到底(dàodǐ)。党的十八大以(yǐ)来(yǐlái),榆林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(hé)高质量发展(fāzhǎn)国家战略,着力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,每年以不低于4亿元的投资额度、百万亩的营造林规模,持续推进生态建设。同时(tóngshí)把群众增收致富作为出发点,在造林阶段,全面推行“工程造林+乡村绿化队+村级护林队”利益(lìyì)共(gòng)同体模式,组织项目周边群众参与绿化工程,让群众在造林绿化、苗木管护中受益。积极动员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,2020年以来全市有(yǒu)55家企业主动参与植树造林,共完成营造林111.71万亩,投资15.09亿元。
以民生(mínshēng)为核心,全民动员绿色共享
在吴堡县寇家塬镇红湾村一处荒山上,一点一点的(de)松绿,整齐成排点缀期间,让原本(yuánběn)荒芜的山梁沟峁(mǎo)充满绿色生机。这是吴堡县今年开拓的全民义务植树基地,通过推行“义务植树+群众参与+社会协同”三位一体(sānwèiyītǐ)模式,动员全县(quánxiàn)各级党政机关、群团组织及社会公民参与植树造林,全面营造了植绿、护绿、爱绿的社会氛围。
全民动员,人人参与。早在上世纪六、七十年代,榆林就发动(fādòng)广大群众开展集体造林(zàolín)大会战,形成了“全党动员、全民动手”的良好(liánghǎo)局面,涌现出郝滩、杜羊圈(yángjuàn)、大保当、金鸡滩、满堂川等群众植树(zhíshù)造林典型。1981年《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》通过后,榆林群众植树造林(zhíshùzàolín)以“全民义务植树”的形式(xíngshì)固定下来,每年上劳100多万人次。进入新世纪后,榆林启动了“三个百树”义务植树活动,建成植树基地300多个、典型示范区50多个,完成植树3.7亿株(yìzhū),上劳达到5250多万人次。
榆林接续不断的生态治理,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条件,更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。全市营造起各类经济林(jīngjìlín)面积400多万亩,初步架构起以红枣、山杏、山地苹果等(děng)为主(wéizhǔ)的特色林果产业框架,建立(jiànlì)起集生产、加工、销售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新体系,林草业和畜牧业产值达(dá)274.68亿元。
近年来,榆林依托森林(sēnlín)资源,建成了16个(gè)城郊森林、生态公园,拥有定边县马莲滩、榆阳区巴拉素、榆阳区小纪汗、榆阳区红石峡等一批森林(沙漠)公园,建立(jiànlì)了6个自然保护区。
夏日时节,记者走进(zǒujìn)府谷县大昌汗镇郝家焉村(cūn),纵目望去,油松挺拔如矛、圆柏苍翠如盾、黄刺玫(huángcìméi)繁花似锦,昔日的荒山秃岭(huāngshāntūlǐng)正蜕变为生态屏障的“前沿阵地”。这是今年榆林推进生态建设的“一县一山头”工程之一,不仅为荒漠化防治树立样板,更以“山头绿(lǜ)”带动“全域绿”,为五年国土绿化行动注入强劲动能。
国土绿化,榆林始终在行动。近年来,榆林聚焦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(huánghé)“几字弯”攻坚战,持续推进“三北”工程体系建设,实现国土绿化“扩绿、兴绿、护绿”并举(bìngjǔ),推动森林“水库、钱库、粮库、碳库(tànkù)”联动(liándòng),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区。
绿化国土,科技引领荒漠化(huāngmòhuà)防治
走进陕西榆林珍稀沙生植物保护基地,如同置身林海,空气中弥漫着林木的(de)清味,林深处的鸟鸣声,仿佛此起彼伏的交响乐。这块现存面积2680亩的基地,主要分为搜集引种(yǐnzhǒng)(zhǒng)试验(shìyàn)区、沙生旱生植物区、沙地植物示范区和(hé)人工生态区四个功能区。经过60多年的引种栽培试验示范,搜集保存了45科500多个中纬度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旱生植物种,园内积累了42块示范样板,保存着我国最早的飞播治沙试验地和西北地区引种最早的樟子松(zhāngzisōng)人工林,目前已经形成乔灌草相结合(xiāngjiéhé)、针阔混交的森林景观(jǐngguān)。
依托(yītuō)这一基地,榆林在飞播治沙、沙荒大面积植树造林、沙漠绿洲建设等方面取得了(le)182项(xiàng)研究成果和配套技术,获得了47项科学技术奖励,建成(jiànchéng)国家长期科研基地、生态站、林木种质资源基因库等8个国家科研平台(píngtái),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科学研究和示范基地。
科学指导(zhǐdǎo)方向,技术支撑发展。随着三北(sānběi)防护林体系(tǐxì)建设持续推进,榆林实现了从(cóng)“沙进人退”到“绿进沙退”的历史性转变,全市林木(línmù)保存面积从60万亩(wànmǔ)增扩到2360万亩,林木覆盖率从0.9%提升至36%,860万亩流沙基本得到治理,年均流入黄河的泥沙量从5.13亿吨降至2.12亿吨,将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。
迈入新(xīn)时代,榆林加大防沙治沙技术攻关力度,有效破解防沙治沙技术难题。大力推广抗旱节水造林、樟子松“六位一体(yītǐ)”、困难立地微地形造林等(děng)适用技术,保障造林质量。选取本土树种搭乘航天载人飞船进入太空(tàikōng)育种,培育太空育种组培苗20多万株。
以制度(zhìdù)为扭力,一张蓝图绘到底
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,榆林就把(bǎ)治沙作为系统工程,推行“沙水田林路、农林牧副渔”综合治理方针,通过引水拉沙造田、改良土壤(tǔrǎng)、建设农田防护林(fánghùlín)网(wǎng)、建设“一平二改三化八配套”的沙漠绿洲,推动三北防护林建设、沙漠绿洲建设、小流域综合治理。
在“三北”工程实施过程中,榆林首创承包治沙(zhìshā)政策,涌现出石光银(yín)、牛玉琴和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等一大批治沙造林英模代表,他们不畏艰难,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榆林人(yúlínrén)续写绿色传奇(chuánqí)。
进入新世纪,榆林先后开展(kāizhǎn)“塞上森林(sēnlín)城(chéng)”提质增效、“国土绿化五年行动”等生态工程建设,出台《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林业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工作的意见》《榆林市生态建设(shēngtàijiànshè)五年大提升工程项目资金管理办法》等文件,全面推行合同造林和工程造林,采取一季栽植、三年交工、三年分期付款方式,年度造林验收(yànshōu)实行单株核算,造林绿化效率和质量(zhìliàng)显著提升。
一任接着一任干,一张蓝图绘到底(dàodǐ)。党的十八大以(yǐ)来(yǐlái),榆林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(hé)高质量发展(fāzhǎn)国家战略,着力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,每年以不低于4亿元的投资额度、百万亩的营造林规模,持续推进生态建设。同时(tóngshí)把群众增收致富作为出发点,在造林阶段,全面推行“工程造林+乡村绿化队+村级护林队”利益(lìyì)共(gòng)同体模式,组织项目周边群众参与绿化工程,让群众在造林绿化、苗木管护中受益。积极动员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,2020年以来全市有(yǒu)55家企业主动参与植树造林,共完成营造林111.71万亩,投资15.09亿元。
以民生(mínshēng)为核心,全民动员绿色共享
在吴堡县寇家塬镇红湾村一处荒山上,一点一点的(de)松绿,整齐成排点缀期间,让原本(yuánběn)荒芜的山梁沟峁(mǎo)充满绿色生机。这是吴堡县今年开拓的全民义务植树基地,通过推行“义务植树+群众参与+社会协同”三位一体(sānwèiyītǐ)模式,动员全县(quánxiàn)各级党政机关、群团组织及社会公民参与植树造林,全面营造了植绿、护绿、爱绿的社会氛围。
全民动员,人人参与。早在上世纪六、七十年代,榆林就发动(fādòng)广大群众开展集体造林(zàolín)大会战,形成了“全党动员、全民动手”的良好(liánghǎo)局面,涌现出郝滩、杜羊圈(yángjuàn)、大保当、金鸡滩、满堂川等群众植树(zhíshù)造林典型。1981年《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》通过后,榆林群众植树造林(zhíshùzàolín)以“全民义务植树”的形式(xíngshì)固定下来,每年上劳100多万人次。进入新世纪后,榆林启动了“三个百树”义务植树活动,建成植树基地300多个、典型示范区50多个,完成植树3.7亿株(yìzhū),上劳达到5250多万人次。
榆林接续不断的生态治理,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条件,更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。全市营造起各类经济林(jīngjìlín)面积400多万亩,初步架构起以红枣、山杏、山地苹果等(děng)为主(wéizhǔ)的特色林果产业框架,建立(jiànlì)起集生产、加工、销售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新体系,林草业和畜牧业产值达(dá)274.68亿元。
近年来,榆林依托森林(sēnlín)资源,建成了16个(gè)城郊森林、生态公园,拥有定边县马莲滩、榆阳区巴拉素、榆阳区小纪汗、榆阳区红石峡等一批森林(沙漠)公园,建立(jiànlì)了6个自然保护区。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